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13章 (第6/26页)
想想了!” 阿娃点点头,忽然又扬起头来说:“将来你带了她去,好不好?” “笑话!怎么叫我带了她去?”郑徽怕她没有弄明白他的意思,又说,“我是不希望你带她去。就在长安,物色个合适的人,把她嫁了出去!” “再说吧。”阿娃不置可否地回答。 郑徽料想绣春的终身,阿娃不会不关心,便也把它抛开了——事实上,他把一切都抛开了,长期的全神贯注,以及患得患失的沉重的心理负担,在取得阿娃的嘉许谅解之后,完全松弛脱卸,领略到了真正的闲适的趣味。 有四天的日子,他过着起居无节、晨昏颠倒、爱怎么便怎么的生活。然后,有人夜半敲门,把全家都惊动了。 阿娃刚刚上床,郑徽因为睡了一下午,这时正气静神闲地在灯下临摹褚遂良的《圣教序》,听见叩门声,他准备亲自去应接,却让谨慎的阿娃喊住了。 “你别去!”她说,“夜静更深的,谁知道是什么人?叫绣春告诉张二宝,先别放进来,问清楚了再说。” 绣春已经闻声而至,刚要出去,张二宝在窗外高声通报:“一郎,有内相来拜!” 这一说,郑徽和阿娃矍然惊喜,深夜有内相到门,事情太不平常了! “绣春!”张二宝又在门外说,“你把名帖拿进去给一郎看。” 名帖一接到郑徽手里,他就失声叫道:“是他!” “谁?”阿娃问。 “周佶!” “啊,周郎!” 听到这个名字,惊呼的不是阿娃,而是绣春。不知怎么脚下一滑,赶紧伸手扶住门,才没有跌倒,却已羞得满脸飞红。 郑徽和阿娃都发觉了,只没有工夫去理她,“快请!”郑徽嘱咐了这一句,又转脸向阿娃说,“你也见见他?” “这个时候,我不必见他了!”阿娃催促着说,“你该快迎出去才是。说不定是传宣旨意来的。” 郑徽整一整衣冠,刚出厅堂,只见一盏红灯,张二宝已引着周佶进了中门,他的步履很急,远远就拱着手说:“定谟兄,特来报喜!” 这自然是制举及第,郑徽喜在心里,表面上却不能不保持平静,一面回礼,一面肃客:“吉人兄,真是久违了,请,请!” “不,谢谢!”周佶站定了脚说,“我在禁中值宿,偷暇来报个喜信,不敢耽搁。定谟兄,制举策问,一共二百三十六卷,皇上亲阅,直到今夜二更才看完,只取四名,拆阅弥封,阁下独占鳌头,大喜,大喜!” 郑徽想不到竟是第一,喜出望外,再也无法矜持了,咧开了嘴,不住眨眼,竟忘了说话。 绣春听不懂什么叫“独占鳌头”,只知道郑徽中了,心想:人家这么深夜,老远跑来报喜信,连声“谢谢”都听不到,心里嗔怪郑徽不懂道理,便自作主张,代表郑徽道谢。 “多谢周郎!请坐待茶!”她微笑着,敛衽为礼。 “啊!”周佶细看一看,顿时眉开眼笑,“原来是你!”他一伸手扶住她的肩,转过半个身子,让灯光照着梨靥生春的脸,也像郑徽一样,不住眨眼嬉笑,忘了说话。 而郑徽倒是定下神来了。耳、目、鼻、意、触处无不美妙,自出世以来,二十多年从未有像此刻这样的满心舒畅。 “吉人兄!”他拍着周佶的肩说,“昔日‘有遇’,今夕幸会!阁下九重近臣,不敢久留,明晚奉屈命驾小酌,多半我也有你的喜信奉告!” 周佶深深看了绣春一眼,纵声大笑,狂态毕露。他也不再说话,只拍一拍他的肩,然后揖别郑徽,匆匆出门,两名随从,伴着他飞骑而去,离乱的马蹄声,敲破一坊好梦。 郑徽对着一钩凉月,细辨自己的感觉,只觉得胸中胀满,有着太多的话要说,太多的事要做。他第一个想到的是他父母,想到母亲,他觉得伤心,想到父亲他觉得自己受了委屈——一种童 的恨,激发出他一个恶作剧的念头,他在盘算,怎样才能把他春风得意的境况禀告老母而又不让父亲知道?又拟想着父亲终于会发现他所深恶痛绝的不肖之子,居然两掇巍科,且成为天子得意门生时,所必有的惊喜惭悔之情,郑徽顿然感到一种报复的快意。 而这样想一想,就像是对他父亲报复过了。他无缘无故地叹了一口气,茫然地望着明灭的星星,不知身在何处。 “一郎!”张二宝的一声喊,驱走了他的梦寐样的感觉,“请进去吧!姥姥跟小娘子都在等着。” “噢,噢!”他重又泛起满心欢悦,急步穿过甬道,一进中门,只见满堂灯火,笑语喧哗——这自然都是为他而发的。他告诉自己不要露出器小易盈的样子,于是他的脚步放慢了。 “一郎,一郎!”第一个是小珠奔了上来,“你高兴不高兴?” 孩子的一句话,却正说到他心里,他有些发窘,只好反问一句:“你呢,你高兴不高兴?” “还有谁不高兴?”小珠笑道,“姥姥说她头痛的毛病都好了。” “真的!”李姥笑吟吟地迎到门口,“一郎,这下可真是熬出头了!” 一家人都聚齐了。绣春、小珠、厨娘,还有傻兮兮的欢儿,都包围着郑徽向他道贺,把个张二宝挤在一旁,说不上话去。 然而郑徽的视线只缭绕在阿娃身上,好不容易才脱身出来,向倚着房门的她走去,四目相视,尽在不言。慢慢地,阿娃眼中滚出两粒晶莹的泪珠,然后一甩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