咪咕公版·两晋南北朝史_第一节 学校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一节 学校 (第8/11页)

羌中抚育。年十二,好弓马,有勇干,氐羌皆归附之。魏母见其如此,将还长安。始就博士学问。从师受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。《周书·文闵明武宣诸子传》:宋献公整,年十岁,诵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、《毛诗》,后与世宗俱受《礼记》、《尚书》于卢诞。《隋书·蔡王智积传》:父景王整,高祖龙潜时与不睦。大妃尉氏,又与独孤皇后不相谐。以是智积常怀危惧。有五男,止教读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而已。亦不令交通宾客。或问其故。智积答曰:“卿非知我者。”其意恐儿子有才能以致祸也。《韦师传》:初就学,始读《孝经》,舍书而叹曰:“名教之极,其在兹乎?”《文学传》:王頍,少好游侠。年二十,尚不知书。为兄颙所责怒。于是感激,始读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。皆时人为学,始于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,次及《诗》、《礼》之征也。读《易》者多为玄言之资,治《尚书》、《春秋》者,则较少矣。)初学之师,仅求其能管束生徒,使就轨范。(《北齐书·高昂传》:其父为求严师,令加捶挞。《周书·晋荡公护传》:其母与之书,言其小时与元宝、菩提及姑儿贺兰盛洛四人同学。博士姓成,为人严恶,四人谋欲加害。可想见当时为童子师者之风气也。)求深造者,自宜学有渊源。又弟子或欲依附其师,或又欲与同学者相交结。(《梁书》言臧盾处同学间无所狎比;《隋书·高祖纪》云:初入大学,虽至亲昵不敢狎,则当时同学相狎比者多矣。《崔仲方传》:年十五,周大祖令与诸子同就学,高祖亦在其中,由是与高祖少相款密。元谐、王谊虽不终,初亦以同学相亲密,谊赐死时,诏犹以是为言也。《魏书·张普惠传》云:普惠敦于故旧,冀州人侯坚固,少时与其游学,早终。其子长瑜,普惠每于四时请禄,无不减赡,给其衣食。及为豫州,启长瑜解褐,携其合门拯给之。少同砚席,情自易亲,仕途攀援,何所不至?其欲相交结,固无足怪。不独同学,即师弟子间,亦何尝不如是。达官如唐彬,充隐如霍原,皆以教授为务,岂真欲守先待后哉?从之游者,又皆为传道授业计乎?《晋书·儒林传》言:青土隐逸之士刘兆、徐苗等,皆务教授,惟汜毓不蓄门人,清静自守。然则广蓄门人者,多非清静之士矣。)则必取有名之士,求诸通都大邑之中,有不远千里者。(争名者必于朝,争利者必于市,读《秦汉史》第十九章第一节所述邴原之事,已可见之矣。势利之途,古今一辙。索靖与乡人汜衷、张甝。索、索永,俱诣大学,驰名海内,号称敦煌五龙。索亦少游京师,受业大学。即所谓争名者必于朝。魏世宋县,亦敦煌人,随其妹夫至酒泉,追师就学,亦欲多历都邑,易于有闻也。高允负笈担书,千里就业。窦瑗年十七,便荷帙从师,游学十载。魏质年十四,启母求就徐遵明受业,母以其年幼,不许。质遂密将一奴,远赴徐学。见《北史·魏收传》。杨尚希龆乱而孤,年十一,辞母受业长安,见《隋书》本传。此等岂尽为学问计哉?)此等大师,罕亲讲授。(《晋书·隐逸传》:杨轲,养徒数百。虽受业门徒,非入室弟子,莫得亲言。欲论授,须旁无杂人,授入室弟子,令递相宣授。受业门徒如此,徒著录者可知。《魏书·李孝伯传》:兄孙郁,稍迁国子博士。自国学之建,诸博士率不讲说,朝夕教授,惟郁而已。)弟子亦多务虚名,鲜能辨其师之优劣,而哗世取宠之士,遂得以自欺欺人焉。《魏书·儒林传》:张吾贵,年十八,本郡举为大学博士。吾贵先未多学。乃从郦诠受《礼》,牛天祐受《易》。诠、佑粗为开发。吾贵览读一遍,便即别构户牖。世人竞归之。曾在夏学,聚徒千数,而不讲《传》。生徒窃云:“张生之于《左氏》,似不能说。”吾贵闻之,谓其徒曰:“我今夏讲暂罢,后当说《传》。君等来日,皆当持本。”生徒怪之而已。吾贵谓刘兰云:“君曾读《左氏》,为我一说。”兰遂为讲。三旬之中,吾贵兼读杜、服。隐括两家,异同悉举。诸生后集,便为讲之。义例无穷,皆多新异。兰乃伏听。学者以此益奇之。而以辩能饰非,好为诡说,由是业不久传。此等人可以为人师乎?然以诡辞动众,亦能取宠一时,而铿铿说经者,或反为人所讥评焉。(《周书·儒林传》:樊深,经学通赡。每解书,尝多引汉、魏以来诸家义而说之。故后生听其言者,不能晓悟。皆背而讥之曰:“樊生讲书多门户;不可解。”然儒者推其博物。)学问之道,尚有是非可言乎?当时传经,最重讲说。讲说之间,惟音辞风采是尚,(《樊深传》又云:学虽博赡,讷于辞辩,故不为当时所称。《梁书·儒林传》:卢广,兼国子博士,遍讲五经。时北来人儒学者,有崔灵恩、孙详、蒋显,并聚徒讲说,而音辞鄙拙。惟广言论清雅,不类北人。又陆倕、徐勉书荐沈峻曰:“《周官》不传,多历年世。北人孙详、蒋显,亦经听习,而音革楚夏,故学徒不至。”《北齐书·儒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