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四章 (第6/6页)
会。必先有代表民意的国会,始足以产生负责任的内阁。以中国的民智而言,此恐非一蹴可就。” “此自是实情,然而万里之行,起于跬步;不有一画,孰开天地?”康有为将“圣人”的口吻又拿了出来,“我去国十有六年,居美国、墨西哥、加拿大两年,后来久居瑞士、瑞典,凡七游法、八游英、一游葡萄牙,至于意大利、比利时、丹麦,频游不记数。逐客生涯,无所事事,唯以考察政治,为我专业。以为邦人君子,百尔所思,不如我见闻之切,筹思之深。今日欲保中国兼保大清,舍虚君共和制,别无他途可循,是故名为复辟,实在是再造共和。” 徐世昌极为深沉,心想不让皇帝掌权,而为有名无实的虚君,这话在力谋“恢复祖业”的宗室及大清“忠臣”就听不入耳。推行责任内阁制,自为段祺瑞所乐闻,而内阁“对国会负责”则必为段祺瑞所反对。康有为的复辟主张,恐怕很难行得通。 转念到此,不觉又想,将来内阁总理由国会产生,自然是多数党党魁出任。现在的多数党是国民党,但已四分五裂;其次是研究会,梁启超、汤化龙还有被推为内阁总理的可能。至于我东海徐某,只怕此生休想了! 这样一想,连他也反对康有为的虚君共和制了。不过,此人成事不足,败事有余,千万得罪不得,因而装出很倾服的神情说:“听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。保中国兼保大清,苟能如此,实为无上上策。” 这是完全赞成虚君共和制的态度,康有为深表满意,觉得大事着实有可为,一回到上海,立即着手草拟复辟后的诏书,犹如当年行“新政”那样,凡百制度,重新更定。一个物阜民康的虚君共和制的“中华帝国”,逐渐在他脑海中建立起来,虽是空中楼阁,居然金碧辉煌,自己都觉得很过瘾。 到得五月初,潘博衔命到上海来请康有为到徐州,说“辫帅有大计要跟老师请教”。 “大计”当然是复辟。据说时机快成熟了,国会与内阁,为了对德宣战问题,搞得水火不容,双方都不惜决裂。国会想倒阁,而内阁想解散国会,结果搞得两败俱伤,群龙无首,便正是“顺天应人”,取消共和,恢复帝制的日子到了。 “辫帅说,今天谈主张复辟,只有老师够资格。东海虽然位尊,可惜出处不纯。再者,东海主张复辟,自不免有权制思想,不比老师廓然大公、动机纯正。所以一定要等老师到了徐州,辫帅才能决定是不是进京。” 这番恭维,使康有为有知遇之感,当即在潘博陪侍之下,专程抵达徐州。张勋亲到车站迎接,用彩呢大轿将他迎入衙门,张盛筵款待。酒阑人散,邀入“签押房”,报告了部署的情形,请康有为“教诲”。 “此是千秋大业,有六事请将军注意。”康有为逐一列举,首先申明保中国为主、保大清为次的宗旨;其次提出实行虚君共和制的要则。问张勋是否能领会。 “这番道理很深,要慢慢去体会。反正请你老来,就是要跟你老讨教。” 这话有些模棱,但替他想想,也只能如此回答。康有为便点点头说:“以下要谈到用人行政了。既为国家办此事,自身不宜争政权。国务总理一职,应当请徐菊人担任,各省军政长官,暂勿更动。此宜请将军注意者三。” “是,各省一律不动。” “徐州现有兵三万,宜调一万进京;一万留徐州,以保根本;另外一万,分布济南、德州间,守住津浦路;再调关外冯德麟一师,守京榆路。兵少,无从镇摄。此宜请将军注意者四。” “关于用兵方面,你老请放心好了。” “段芝泉喜欢揽权,心事难知;徐又铮权奇自喜,不可轻忽,此去宜挟段在京,严加监视,万不可使之在外。此宜请将军注意者五。” “是,是!我一定注意。” “遗老知识短,亲贵私心重,凡此两辈,不明世界大势,前清之亡,他们要负相当责任。今后用人,务必审慎,此宜请将军注意者六。” “是的!你老看得很透彻。”张勋又说,“我想借你老的光彩,一起进京,好随时请教。” “不必!”康有为喊着潘博的号说,“若海,请你把我的皮包取来。” 打开皮包,康有为取出一大卷日本绵纸,全是“奉天承运皇帝”的诏令,从宣告复位,改称“中华帝国”开始,一直到定政体、改官制,以至于征举贤方,不下二十通之多。 及至康有为回到上海,张勋却未北上。因为虽预知时局在府、院、会三角关系错综复杂的冲击之下,都有不惜决裂、打破现成局面,为复辟带来很好的机会,但经康有为的谆谆指点,张勋认为有些问题,需要重新考虑,以留在徐州为宜。因此段祺瑞所召集的军事会议,凡北洋系及愿意与段祺瑞合作的督军,都是亲自出席,唯独安徽是由管民政的省长倪嗣冲代表。